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公共活动
RE-CREATE

2024 RE-CREATE 驻留艺术季

  • 艺术家
    开始设计C²(中国/德国)、Noemi Niederhauser (瑞士)、刘毅(中国)、Marc Lee (瑞士)、Greta Magyar (德国)、Studio Korinsky (德国)、任翰(中国)、本间纯(日本)、葛宇路(中国)、李丝竹(中国)、普耘(中国)、Saga Unn (冰岛)、倪芙瑞莲(爱尔兰)
  • 艺术总监
    蔡丽媛
  • 时间与地点
    2024.09.30—2024.10.13 麓湖CPI
  • 联合主办方
    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麓湖CPI

活动介绍

RE-CREATE 驻留艺术季由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于2023年发起,是一个融合多种创作形式的艺术项目。围绕“驻留”这种创作方式,活动通过展览、音乐现场、放映和分享等形式,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资源,形成了一场跨学科的艺术探索。

2024年,A4驻留与麓湖CPI合作,以“流动于一个个形状之间”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球的驻留艺术家、策展人、建筑师、设计师和在地群体参与。艺术不再是固定的表达,而是在不同的环境、媒介和学科之间自由流动。艺术家们通过装置、雕塑、行为艺术、音乐等多种形式,把公共空间转化为一个新的艺术舞台,连接起艺术、商业、社群和生活,创造出更多互动与交流的可能性。

14天不间断地“流动于一个个形状之间”持续2周的驻留岛屿艺术集会。21位/组国内外艺术创作者的“可持续”艺术现场,分别来自中国、德国、瑞士、荷兰、爱尔兰、冰岛、立陶宛等9个国家和地区;30+场艺术互动表演、艺术分享对谈、共创工作坊联动超过50+品牌,在生活方式集合地CPI的创意艺术呈现。

  • 装置/综合艺术

    《超级网格》by开始设计C2(中国/德国)
    《超级网格》移动展陈系统由开始设计C2与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共同设计定制,旨在响应A4驻留2024年度“可持续”的主题。该系统通过在空间中的灵活延展与组合,创造出多样化的展具形式,同时也呈现了丰富的公共生活方式,构成了一场独特的“生活拼贴”。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by Noemi Niederhauser (瑞士)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用从麓湖和都江堰挖出的泥土烧制的陶瓷装置“桌上景观”。陶瓷上覆盖着用当地松树、苹果树和荔枝树灰烬制成的釉料。作品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还与当地专家,包含地质学家、城市设计师、水资源专家等,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鸟鸣电台》by刘毅(中国)
    《鸟鸣电台》,源起于2022年4月,这是一个由艺术家刘毅所发起的可持续公共艺术共创项目。他通过社交媒体向公众收集鸟鸣录音并且分享。在“发现并分享身边本有的美好”的同时也给大家带来了身心的疗愈与情感的共鸣。
    《邻居》宛若一首描写人、鸟儿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诗篇。每一只鸟儿,不再仅是静态的雕塑,而是活生生的情感载体,形态各异的造型勾勒出地球这个缤纷家园的和谐景象。

    《麓湖2054》by Marc Lee (瑞士)
    《麓湖2054》——想象一个由人工智能平衡麓湖生态系统的未来。《麓湖2054》通过构建一个极端控制下的不可计算系统的叙事,回应了技术辅助解决方案的趋势——我们优化了什么,结果又忽略了什么?该项目旨在通过将自然视为一个可修复的系统来审视我们简化复杂生态系统的倾向。

    《桌桌点点》by Greta Magyar (德国)
    《桌桌点点》,在为期两周的驻留艺术季中,艺术家邀请观众共同参与一个合作绘画项目。期间,一张大型桌子装置将作为画布,观众在引导下使用画笔和颜料绘制细小的点状图案。随着每天集体创作的推进,这件艺术作品的表面会逐渐被填满,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该项目旨在培育一种共同创作的能量与体验。

    《呼吸》 by Studio Korinsky (德国)
    《呼吸》是一个动态雕塑,连接了火、水和空气的元素,展示了环境的相互联系。艺术家邀请观众直接选取实时传输的全球空气质量数据,将装置变成一个实时的、及时反馈的、会呼吸的物体。

    《泉》by 任翰(中国)
    《泉》,艺术家将这幢临湖建筑的转角转化为一片黑色的视觉景观。他在建筑的两个立面上覆盖黑色墙板,并通过“破坏性素描”的雕刻手法剥离表面,揭示出一幅穿插于建筑框架中的水流景象。任瀚将网络图像进行拼贴,并以凝固、粗粝的形态呈现,建立起自然与人工、破坏与创造、崇高与消费的多重对立,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类、自然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对话。

    《时间与舟》本间纯(日本)
    《时间与舟》,老式的小船可以被视为在城市快速变化的时间流动中所遗留下的过去的碎片,沉没的小船最终可能会消失在水中。船上的镜面反射着光线、风景以及观众,它反映了“现在”,同时也被“现在”所侵蚀。艺术家试图关注在这其中变得不可见的事物,并通过创作作品来思考这些问题。

    《另一种生活》 by 葛宇路(中国)
    《另一种生活》,以贴合现场视觉形态的方式,展示在各个空间区域。借此,也许可以给观众传达如下几个概念:“另一种生活”也许是意外,也许是偶遇,也许每次都不一样,也许很难找到,也许置身其中而不自知,也许擦肩而过但没有意识到。或者,“另一种生活”从来就不完整,甚至不存在,也许仅仅只是一种期待一种想象。

    《Moonment》 by 李丝竹(中国)《Moonment》是一个持续巡回展览的装置项目,旨在沿水域展示。灵感来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古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件作品描绘了一个超现实且诗意的夜晚海景,能够引起不同地方人们的共鸣。铝片和编程的机械套件造了一个实时移动的沉浸式环境,用金属铝片模拟了波浪的形态。

    《联接与微光》 by 普耘(中国)
    《联接与微光》,这件艺术作品基于艺术家对艺术与社区之间相互作用的思考,源自他与成都当地社区的合作经历。树枝作为结构的骨架,用石膏固定在一起。这两种材料的固有不稳定性展现了社会的脆弱性。在空间内,灯泡象征着艺术对社会的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舌头》 by Saga Unn (冰岛)
    《舌头》,它是一件艺术作品,也是知识经济的废品。一张精美的纸张,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但却让人完全无法理解。这是艺术家对创作过程、教育、语言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记忆宫殿》 by 倪芙瑞莲(爱尔兰)
    《记忆宫殿》是一个社会生态艺术实践,邀请公众讲述关于树的故事或分享有关树的信息。它是一个以创造力为引导的社会探讨,旨在探索如何为个人与集体的福祉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探讨我们如何能够与更广泛的生命共同体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