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松
基本简介
中国
小说家/剧作家/诗人
余松,小说家,剧作家,诗人,现居成都,灵活就业者,已出版长篇小说《故乡》《定制时代》《米祠》和《植物人》,已演出话剧《正义陪聊团》和《考验》等。

本间纯
基本简介
日本
雕塑/装置/视频
本间纯,生于1967年,毕业于多摩美术大学设计专业。自1997年的作品《绳子》开始,其中旋转的绳子不断地产生空白,本间纯以“不可见性”为主题,跨越雕塑、装置和视频等创作媒介。自2000年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在森林、海洋、河流和桥梁等场所开发特定场域作品,专注于国内外艺术项目。近年来,他一直在进行一系列创作,在单一的时问轴上将无名的雕塑和现成物的生产(关于过去)和消失(指向未来)结合起来。

李丝竹
基本简介
中国
动态装置/多媒体装置
李丝竹,出生于中国、现居纽约的动态装置艺术家。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后留学美国,修读于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多学科实验艺术专业。研究生毕业之际,凭毕业作品力压马里兰全研究院毕业生,获得 Toby Devan Lewis 毕业成就大奖(前十的美国艺术院校优秀毕业生,每校一名)。李丝竹的作品在欧美各国均有大量展出。自2020年起,她的巡回项目“Moonment”在全球各地展出,包括丹麦维堡美术馆、法国里尔艺术节、德国柏林的纵向 黑暗空问艺术节、以及美国华盛顿学院,阿拉巴马当代艺术中心、密苏里州立大学和马里兰霍华德艺术中心等。此外李丝竹获多个艺术基金,包括纽约下曼哈顿艺术基金会奖金、纽约城市艺术奖金、北曼哈顿艺术联盟奖金等。并于 2021 年起,任教于普推特艺术学院。

李创
基本简介
中国
钢琴演奏/室内乐/即兴创作
旅美青年钢琴家,现任成都艺术职业大学钢琴系教师,A4国际驻留艺术中心驻留艺术家。演出足迹包括美国芝加哥文化中心,纽约Merkin Hall,美国Tanglewood音乐节,英国皇家爵士迈拉·赫丝纪念音乐会,成都城市音乐厅,云端·天府音乐厅,深圳滨海艺术中心,广州大剧院等。与李创合作过的指挥家包括芝加哥交响乐团Music Now首席指挥家Cliff Colnot博士,美国加州North State交响乐团首席指挥Scott Seaton等。
李创的演出曾被芝加哥古典音乐广播电台 98.7 WFMT 向全球转播,媒体报道包括国际音乐协会和芝加哥论坛报。李创毕业于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和美国芝加哥德保罗大学音乐学院,师从于著名钢琴家吴驰教授,Daniela Mineva博士和George Vatchnadze教授。

葛宇路
基本简介
中国
视觉艺术/观念艺术/实验艺术/公共艺术社会参与式艺术/不做艺术
葛宇路2013年本科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18年在央美获得硕士毕业证书。不局限于单一媒介,且喜欢把所谓的艺术作品放在日常语境中去检验,以期碰撞出有趣的对话。相关访谈,文字,发表于各类社会媒体,展览没那么多,目前只简单参与过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群展。
他期待通过艺术把人还原为人,消除地位资源偏差带来的不平等对话,创作多集中关注公共困境与矛盾,认知与逻辑悖论。

Abel & Carlo Korinsky
基本简介
德国
跨学科艺术
他在柏林艺术大学获得了声音研究领域的文学硕士学位,期间师从萨姆·奥因格 (Sam Auinger)和罗伯特-亨克 (Robert Henke)。在伍珀塔尔大学,他又取得了社会科学和历史学的学位。此外,他还通过了国家音乐和德语的考试。作为柏林科林斯基工作室的共同创始人及艺术和技术总监,他在全球范围内展示了自己的艺术作品,并且曾与歌德学院、柏林参议院等知名机构合作。他在数字媒体和舞蹈构思方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对艺术展览中所用音频和其他设备有着深入的理解。他还在HTWG、Konstanz、科堡大学、柏林洪堡学院等多个机构担任过讲师。
科林斯基工作室通过将被遗忘的空间转变为沉浸式环境,以声音作为其主要表现媒介,开发了专门的软件编码来实现声音的空间化处理。他们旨在通过颠覆观众的既有认知。提供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从而创造一种扭曲的现实感。他们的许多项目都是通过融合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技术以及编程技术来开发和形成的,这些项目将艺术创作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Greta Magyar
基本简介
德国
印刷媒介/绘画/拼贴
Greta Magyar,1991年出生于盖尔登,在德国基尔生活和工作。现在她是一位版画、绘画、拼画的视觉艺术家。在科学合作项目背景下有关生物系统的工作经验使她对生物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Greta Magvar的艺术创作中,她特别强调了印刷工艺和技术的独特应用,使其作品深具创新性。她巧妙地融合了铜凹版印刷的非凡技术与日常工业材料,如包装材料,并进一步通过绘面水墨画和拼贴技巧,赋予了作品多层次的视觉与意义深度。对于Magyar来说,拼贴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法,她借此探索时问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她对创作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计算与安排,不论是技术准备的周密,还是在某些情况下对拼贴材料的繁复整理,都体现了她对时间维度的考量。Greta Magyar自己的创作受到媒介本身内在规律、材料的要求以及其历史背景的发和引导。她不仅追求挑战各种媒介的极限,探索其潜能,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在追求工艺技术的极致精度方面,她面对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Magyar的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对时间、材料和创作过程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她如何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合在她的艺术实践中。

Guda Koster & Frans van Tartwijk
基本简介
荷兰
行为艺术
自2015年以来,Guda Koster和Frans van Tartwijk开始合作。Guda Koster的雕塑与服装和服装紧密相关,她将雕塑穿在自己身上后,让雕塑活灵活现井进行表演是合乎逻辑且水到渠成的。Frans van Tartwijk则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他在表演和音乐演奏方面有丰富的经验。表演中使用的雕塑是他们共同制作的,他们共同决定动作、声音/音乐和场地。
Guda Koster和Frans van Tartwik的雕塑和表演让人想起卡西米尔•马列维奇 (Kasimir Malevich) 为歌剧 《大阳的胜利》 (1913年)设计的革命性舞台或奥斯卡•施莱默 (Oscar Schlemmer)的三重舞蹈 (1922年)其中使用的服装更像是雕塑。Guda Koster和Frans van Tartwijk的服装/雕塑的审美质量很重要:它们制作精细,所使用的面料看起来清新而丰富多彩。每件服装都有明确的角色,带有一致的幽默和夸张。除了“活雕塑”的外观之外,还存在(大多是微妙的)对主题的引用,如(过度) 消费、身份、(不)平等、建筑和艺术。
在60年代和70年代,维托•阿克康奇 (Vito Acconci)、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c)和小野洋子 (Yoko Ono)等表演艺术家以最激进的方式直接面对他们的观众。艺术家的身体被直接用作材料。与对身体的激进使用密切相关的是身体的耐力。在Guda Koster和Frans van Tartwijk最近的表演中,如《给予的手》(2021年)、《酷类型》(2022年)或《多面人》(2020年).与观众的互动是重要的一部分. 但表演者并不寻求对抗。身体不被用作材料,而是保持不可见,并隐藏在雕塑中。耐力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
自2017年以来,Guda Koster和Frans van Tartwik的许多表演都在荷兰、德国或法国得城市中精心选择的街道、广场或公园举行。雕塑/表演者移动和表演:他们诵读、跳舞和说话。惊讶的过路人可能会想知道这些出出现的真实本质是什么:它们是机器吗?表演者? 男性还是女性?

Liucija Kvašytė
基本简介
立陶宛
设计
Liucija Kvasyte,一名时装设计师和研究者。自2012年以来开始创作。2023年9月通过设计学博士学位的答辦,题目是“时尚设计中态度的重要性:从物质到道德的可持续性”。她4年来一直关注和全面审视可持续性话题,并寻求其他创作者,还有时尚消费者的沟通机会。她的许多作品都与消费批评和可持续性实践有关,将它们视为一种交流、沟通和探索未来新方式的途径。

Marc Lee
基本简介
瑞士
新媒体艺术
Marc Lee, 1969年出生,是一位瑞士艺术家。他专注于实时处理的、计算机程序化的视听装置、增强现实 (AR)、虛拟现实(VR)和移动应用程序。他批判性地反思创意、文化、社会、生态、政治和推测性方面。他的作品在包括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纽约新博物馆、首尔国立现代美术馆、在光州与巴黎的电子艺术交流协会艺术节、Transmediale柏林、Ars Electronica林茨等主要博物馆和新媒体艺术展览中展出,并获得了重要奖项,包括:2024年斯图加特网络文化扩展媒体奖、2021年巴塞尔和平艺术奖、2008年汉堡网络艺术奖和2002年Transmediale奖。他在许多学校讲授艺术和软件艺术,并举办工作坊,包括中国美术学院、莫斯科斯特列尔卡、上海SIVA、首尔MMCA和苏黎世ZHdK。

Noemi Niederhauser
基本简介
瑞士
陶瓷家/设计师/真菌学家/视觉艺术家/策展人
Noemi Niederhauser生活和工作于瑞士洛桑。她是一位陶艺家、设计师、真菌学家、视觉艺术家、策展人,也是雅典A-DASH艺术空间的联合创始人。她拥有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的美术硕士学位 (2014年),之前在瑞士洪韦应用艺术学校学习陶瓷设计 (2010年)。目前,她是瑞土洪韦CEPV的陶瓷设计教师。
她的作品在国际画廊、博物馆和机构广泛展出,包括:ADI设计博物馆,米兰(意大利);米兰设计周;荷兰设计周,埃因霍温(荷兰);2019年瑞士设计奖,巴塞尔(瑞士);原材料公司,达喀尔(塞内加尔);第14届卡塞尔文献展(希腊雅典);可持续时尚中心和艺术委员会(英国);拉桑瓦的MUDAC: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拉桑瓦的MCBA。同时,她也是2016年、2017年和2019年瑞士Helvetia研究奖的获得者。
Noemi Niederhauser着迷于材料及其无尽的转化过程。她的视觉方案跨越了艺术、工艺和设计之间模糊的边界,与材料和文物中嵌入的象征意义以及与时间和历史相关的内容交流。在她的艺术实践和策展实践中,她以协作为方法,并以实验性研究材料为中心。她参与了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各种合作项目,同时持续探索她的方法在长期内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

倪芙瑞莲
基本简介
爱尔兰
视觉艺术
Niamh Cunningham是一位居住在北京的视觉艺术家,在过去十年中在中国举办了70多个展览。2012-2016年,倪芙瑞莲积极参与中国跨文化项目,在北京和上海共同策划了爱尔兰浪潮展览,2015年10月,她担任北京联合策展人,参与Inter Art Gallery 798举办的“亲密的越界”。2017年10月,她受委托在山东武地艺术驻留项目中创作了两件大型雕塑。2020年11月,她开始与过程工程研究所(IPE)合作开发“微生物艺术”,并与IPE起向101中学举办了试点研讨会。她认为她在“记忆宫殿树的故事”上的工作是她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工作。2020年11月,她开始与北京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IPE)的科学家合作开展试点项目“微生物艺术”。艺术家于2020年初开始社会生态艺术实践“记忆宫殿树的故事”。这是一个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人群的有关树木的故事集。近期,树的故事以短视频格式呈现。倪芙瑞莲获得了家乡爱尔兰卡洛县议会和创意爱尔兰计划提供的公共资助,用于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并与卡洛花园节项目合作,花园节期间她与当地旅游部门紧密协作向前来参加的访客征集视频形式树的故事。

梁洁
基本简介
中国
可持续发展本土化活动
梁洁出生在北京,成长在香港和其他国家,经历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她的专业背景主要是可持续金融和可持续战略顾问。她同时也对艺术充满热爱,经常将艺术创作的方法融入她的日常工作。去年梁洁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SPARK Lab负责Re:Think Innovation week,致力于通过包容性的社会创新视角推动可持续发展在本地的理解和普及。不论是在线上的社交媒体宣传,还是线下为期一周的活动,都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和影响力(参与人群达到两亿以上,线下活动超过七十场,媒体曝光达到七十万以上)。

任瀚
基本简介
任瀚,1984年出生在天津,现生活工作于巴黎。2006年,他于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得学士学位。2011年,他于法国阿尔 松 别墅国立高 等 艺 术学院 艺 术系 获得 硕士 学位。他曾经在巴黎、里昂、松户参与艺术驻留。
任瀚出生的年份 恰巧是乔治奥威尔反乌托邦小说的标题《1984》,他的成长经历伴随着中国城市化井喷式 发展和互联网在全球的迅速普及。他将神话、自然和数字图像整 合到作品当中,利用素描、装置和场域特定作品展开一系列基于泛 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消费的研究和反思。他曾说:“我 质疑人类在欲 望驱使下 不断建构和破坏的意义”,而他的工作正是 对这个世界的一种西西弗斯神话式回应。
他的作品曾在巴黎 钱币博 物馆,Centquatre 艺术中心,国际艺术城;里昂新中法大学 博物馆;尼斯亚洲艺术博物馆;厦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北京今日美术馆,时代美术馆,泰康空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西安OCAT;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展出。并在巴黎、里昂、柏林、北京举办过个展。2024年他受UCCA Lab之邀为始祖鸟ARC ’ TERYX制作大型场域特定装置。

Lisa Hinterreithner
基本简介
奥地利
行为艺术/装置
Lisa Hinterreithner在她的艺术实践中将身体和材料交织在一起。她正在寻找能够同时涉及人类和非人类的实验性表演形式。她经常邀请观众、表演者和物体参与到一个共同的过程中。最近,她探索了植物和人类之间的触摸和可触摸性。她曾与Julius Deutschbauer,dack Hauser,Rotraud Kern,Elise Mory, Laura Navndrup Black,,Lisa Kortschak,,Martina Ruhsam,Linda Samaraweerová等人合作。
Lisa Hinterreithner的表演作品曾在维也纳Tanzquartier、克雷姆斯donaufestival、萨尔茨堡ARGEkultur、ImPulsTanz维也纳国际舞蹈节、Galerie FUNFZIGZWANZIG、SZENE萨尔茨堡等地展出,还在德国、丹麦和英国展出过。她是维也纳音乐与艺术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国家表演艺术学院和SEAD舞蹈学院的表演研究常任讲师。她与Marlies Pillhofer共同管理萨尔茨堡的跨学科表演平台tanzbuero。她参与了维也纳Im_fieger的跨媒体研究项目“Stoffwechsel Ökologien de Zusammenarbeit”。

赵川&Qondiswa James
基本简介
中国,南非
现场艺术/装置/行为/剧场
赵川生于1967年,创作跨越剧场、文学、电影及当代艺术,也介入艺术评论及策划等,是2005年开始的民间戏剧团体草台班的共同创建者,创作边緣但社会性极强的当代剧场作品。十多年来,赵川与草台班同仁激励普通人投身剧场排演和创作,强调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联,他们在特立独行的社会和艺术实践中,积累出自己的表演观念和美学。他们不拘一格地利用各种场地,进行非年利的排演、讨论,不断塑造出流动的公共空问,催生思辨、探讨和意在超越的诗意想象。他所推动、导演的集体创作作品包括关注当下青年状况、与不同年轻人对话的《草芥》系列(2018-2019)关千底层、革命史和探讨未来的社会剧场三部曲(2006-2017):《世界工厂》、《小社会》与《狂人故事》 等。从2020年起开新的面对疫情时代的系列工作。
赵川连续在-上海策划国际表演项目“他者的舞台”、参与许多国际驻地、联合创作项目以及教学,曾获得包括《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等的多种奖项,已在海内外出版小说、随笔和艺术理论书籍十数种,其中包括获奖的《激进艺术小史》 (2014)。
Qondiswa James是一名居住在开普敦和约翰内斯堡之间的自由职业文化工作者。她是一名壓获殊荣的作家和戏剧制作人、 表演艺术家、电影和戏剧演员、装置艺术家、艺术促进者和活动家。她在创意艺术学院获得了现场艺术、跨学科、公共艺术和公共领域硕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