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美术馆A4 Kids展览
iSTART儿童艺术节

第四届iSTART儿童艺术节主题展”童年疗养院”

2018.08.18 - 2018.10.13
  • 艺术总监:
    孙莉
  • 策展人:
    李杰
  • 展览统筹:
    蔡丽媛
  • 艺术家:
    穆威&叶致聪、雷磊、徐跋骋、云朵实验室(程海英&李琨&李红宏&倪昆)、Ye’ela Wilschanski、马秋莎、 Ton Ma、“公司”艺术小组(黃佼&马琨&向征)、郑之孩、刘成瑞

展览信息

童年:隐忍历史,社会钥匙与时间疗养院

童年的历史并不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那么天真烂漫。在菲力浦·阿利埃斯(Philippe Ariès)的著作《儿童的世纪 : 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中,我们能窥探到作为人类特别关注的群体——“儿童”的诞生只有不到4个世纪,童年的历史亦可以被看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演变的侧写:在旧时代“童年”被成人化的管控与塑造替代,充斥着遗弃、压迫、暴力与一厢情愿的教化。在那时,孩童的成长所折射的正是成人社会的种种问题的延伸。

即使在今天,无论是生活在局部战争,难民,饥饿还是在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区域的儿童,还是生活在和平城市中被过度关注,身负教育重担的儿童,童年并不是一个记录人类成长历程的生物学概念,它是承载具体的语境与关系所建构的社会产物,它同样是一个个鲜活个体自然状态与社会学习的基石,它也成为了我们了解自身处境以及社会问题的镜子。随着对儿童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与教育重视。以教育家建构的理论与行为标准成为了我们与儿童关系的新坐标。今天,在不断细分的儿童发展周期,诸如婴孩分离期,幼年模仿期,青春焦虑期等特定心理与行为方式是否依然映射着成人世界对于面对孩童自然状态以及塑造其融入成人社会的学习状态之间普遍的心理焦虑?玛格丽特·米德曾在其颇受争议的人类学著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中,为我们展开了关于儿童青春期焦虑的作为现代城市社会的特定现象的思考……

时至今日,虽然成人世界对于儿童的关注与保护日益剧增,但尼尔·波兹曼在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童年的消逝》的预言不幸持续在全球上演——儿童成为了新的家庭消费主体对象。媒体、网络、游戏以及围绕家庭群体所生成的幼稚化审美,以及被过度包装的儿童趣味形象、产品以及事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成人对于童年期的安全感的依赖,从普遍的心理层面外化成为了新的社会结构关系与社会景观,从而逐渐消解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边界。

“童年疗养院”正在这样的历史、现实与想象的多重语境下被提出,它试图建立一个串联童年的发展历史、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童年作为成人与儿童社会纽带的空间。在这里,美术馆将由艺术家、策展人、建筑师、教育工作者组成的团队改造成为一座临时的“疗养院”。空间不再是静默的白盒子,而是有不同主题治疗房间组成的复合体。展览将成为一次“问题的探视”、“游戏的邀请”或者“治愈的行动”……我们尝试用开放与对话的方式将创想者与连接者汇聚于此,让每一个来参与的人的好奇心都被这“疗养院”中不同的主题房间所调动。艺术家将化身为游戏设计师,空间主理人或者公共项目发起者,参与者将被引入一种新的交互方式,倾吐内心,或者交换童年的秘密,以及重燃童心换得对于世界与自身新的想象。“童年疗养院”既是一次关于艺术生成机制的实验,也是有关人的自然状态、社会塑造以及自我救赎的讨论。

——李杰
2018/6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