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美术馆展览
艺术家个案西南艺术生态

廖明明——Tangpu入蜀

2020.12.19 - 2021.03.07
  • 艺术家:
    廖明明
  • 艺术总监:
    孙莉
  • 策展人:
    蔡丽媛

展览信息

回溯六朝,“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已有谈论山水的画论出现,虽不比后世作为独立审美意义的山水画作。后经隋唐徐徐发展,至宋,山水才真正独立于人物、牛马题材,诚如宋人所言:“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鸟,则古不及近。”而宋元山水,不论明清,则在山水发展中走向巅峰,其不仅在艺术本体、创作方法论上均有变化。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与现实生活相匹配的哲学思潮,遂成为一套完整的视觉表征系统。

对于面对已然不同的风景与心境的现代人而言,观看山水究竟是怎样的体验?你能想象一千年前的风景么?就在此处,在黑与白,还有无数细微变幻的灰度间,可以辨认却又无从辨认的山石与水泊,好像在时间无限延伸的空间中,再现辽旷平远、宁静惆怅。被描绘的过去与现在,好像时间回覆至山水怅枉的黄金时间,历史与逸闻,仪式与传统,正因有了这样的假设,或者是企图而显现力量。被放置的来自西方的铸铜雕塑,“鸟羽纹” 绞胎瓷香盒制造的味觉,无法用语言准确形容,还有不同的时间、器物、人所组合而成的“场景”,共同构成了观看的所在。

这是廖明明近些年工作的部分写照,被称之为“Tangpu”,围绕着他的绘画、收藏以及生活方式展开。廖明明出生于安徽,自幼学习书画,毕业后除了在艺术杂志工作,还研究古书画,涉足考研瓷器、园林、戏曲、茶等文化方面,绘画中常以“山水”访古论今,行走阅读。如同大多数生活于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家,在面对传统艺术媒介与当代艺术语境时所经历的关于语言、方法、背景、材料上的尝试。面对“山水”中的气韵与天地,廖明明有感于传统,但也同样意识到作为现代人所必须的转变,积极寻求对传统视觉内容与展现方式的转换。从某种角度来说,他选择了从自我的生活方式入手,将探古寻源的外在浓缩于空间之中,集合生命经验。有追溯有反思,借由各种器物、作品,以及由他们所引发的故事,形成切入并理解其“山水”的一条路径。对于廖明明来说,从“山水”中来,复归于“山水”之中,是为其内心关照。

“山水”成为“Tangpu”的根源所在,成为廖明明解读传统文化,践行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这并不仅局限于美学上的追求,更多是精神与价值判断上的。这里,我并不将其看作一个简单的画面或是指代的文本,而是一个主体身份思考并行进的过程。这不仅来自于“山水”本身的复杂性与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更为复杂的背景与指涉,更在于廖明明发起“Tangpu”时所表达出的野心,它所寻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业已超出平面绘画所讨论并关注的内容。这是“Tangpu”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所具备的优势与挑战,包括它可能引发的话题,特别在其与美术馆作为公共空间这一属性下的结合也使得其概念的外延得以延展。它要比那些常规的展示作品包含更多的含义与讨论可能,而我们是否能给予其准确的定义,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廖明明的工作是丰富且深入的,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古韵雅意对他的影响,他将其理解为一种“精神的洁癖”,从文化精神方面深入对传统资源进行评价、借用与转换。自如地运用水墨话语展示他的感官世界,表达对生命的关注,对传统现代的判断,对日常生活的理解。如今,廖明明再次出发来到成都,以《二十品》观“风扫清岚画障开”,《不存在》似书“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之感,而“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的“东坡肉”又将做于席间。真的是,有感、有悟、有滋、有味,是为“Tangpu”入蜀。

相关出版物